乡村振兴≠农家乐大促销,
村民可不是“工具人”。
提到乡村振兴,某些地方的操作堪称“魔幻现实主义”:村口挂彩灯、稻田摆咖啡桌、老宅改网红民宿……
一顿操作猛如虎,结果村民成了端茶倒水的“工具人”,城里人倒是拍完照发完朋友圈,挥一挥衣袖,只留下一地奶茶杯。
破解之道:
乡村振兴不是“城市人下乡一日游”,得先让村民从“群演”升级成“导演”。
比如成立村民合作社,让大伙儿投票决定村里发展啥产业——是种有机水稻,还是搞非遗手工艺?村民说了算!
村民不是NPC,
他们才是“主角诞生地”。
如果把乡村振兴比作一场游戏,村民绝不是站在原地发任务的NPC,而是手握隐藏技能的“满级大佬”。王大爷会编竹筐,李大妈腌的辣酱能让人“一口上头”,村口小芳直播带货的段子比李佳琦还野……这些才是乡村真正的“核心资产”。
破解之道:
开个“村民技能盲盒大赛”,挖掘本地隐藏高手。
政府搭台、专家培训,把土味技能变成赚钱手艺。比如张婶的酸菜坛子贴上文创标签,价格翻十倍;李叔的竹编猫窝直接卖给北上广“铲屎官”,月销过万不是梦!
城里人来消费?
先让村民自己“嗨起来”。
乡村振兴总想着“吸引外援”,却忘了主场优势。
试问:如果村民自己都不觉得村里有意思,谁愿意来?与其砸钱修游客中心,不如先给村民修个广场舞舞台、建个图书角。
村民日子过得爽,乡村才有“烟火气”,城里人自然会被“人味儿”吸引。
破解之道:
打造“乡村自嗨生态圈”:比如组织村民搞“村晚”,评选“最强麦霸”;开设农民夜校,教抖音拍摄、电商运营。
村民自己玩得转,乡村才有持续吸引力。
破解“人财两空”困局:
让村民的钱包和尊严一起膨胀。
过去乡村发展有个bug:资本一来,地皮涨价、物价飙升,村民反而被迫进城打工。
这就好比自家院子开了迪士尼,结果自己只能卖门票,连过山车都没资格坐。
破解之道:
推行“在地股份制”。企业投资?可以!但村民以土地、手艺入股,年年分红;开发旅游?行!但民宿服务员优先本村阿姨,导游必须本村小伙。
要让村民骄傲地说:“这产业,俺有份!”
终极答案:
乡村振兴,得先“振兴村民”。
乡村的灵魂不是稻田民宿和网红滤镜,而是村民的生机勃勃。
城里人想要的“诗和远方”,恰恰藏在村民的日常生活里——赶集的吆喝声、灶台的火苗、祠堂的族谱……
这些才是真正的“乡村限定款”。
最后:
别总想着把乡村包装成城里人的“解压玩具”,让村民活得爽,才是乡村振兴最美的风景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