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旅圈黑色幽默:
当打卡点成为文旅界“方便面”。

深圳乡建产业发展院

欢迎合作共赢!微信杨老师:Mr2_CHN

小红书/微博/视频号:文旅老法师


打卡照里没有灵魂

就像自拍杆忘了装手机


文旅圈最近流行一种“方便面式开发法”:刷层粉色油漆叫ins风,挂串灯泡叫赛博朋克,修条玻璃栈道就敢自称“天空之城”。

游客们排队两小时,拍照五分钟,修图两小时,最后连景区大门朝哪开都没记住。

文旅局长们还在纳闷:“我们可是按小红书爆款指南打造的,怎么复购率还不如小区门口奶茶店?”

当文化成了拍照背景板

文旅就成了大型主题影楼


白天“江南水乡”的古镇,晚上秒变“凤凰传奇MV现场”;博物馆把文物罩在玻璃柜里,却把文创雪糕供在C位。

文旅行业正在上演魔幻现实大戏:我们把千年古城墙改造成灯光秀幕布,把非遗传承人训练成定点拍照NPC。

更魔幻的是,真有游客以为摔碗酒是陕西传统民俗——毕竟某音百万点赞还能有假?

“网红保鲜期”比酸奶还短,

文旅需要恒温窖藏

数据显示,67%的网红景点活不过一个黄金周,消亡速度堪比昙花。

重庆“网红火锅秋千”从排队三小时到门可罗雀只用45天,西安“毛笔酥”从刷屏到被群嘲不过两季。

文旅行业集体患上流量焦虑症:今天追莫兰迪色墙,明天捧孤独的树,后天全员造”小xx”翻版。建议文旅部门增设“景点ICU”,专治过度美颜后遗症。

别让算法决定文旅DNA,

文旅不是连连看

当文旅策划会变成“抄爆款大赛”,当文化解读缩水成短视频台词,文旅行业正在批量生产文化压缩饼干。

敦煌研究院用AR还原壁画时坚持保留残缺美,故宫把冷宫变成古建诊所反而引爆流量——这说明真文旅永远有市场,毕竟人类需要的不只是九宫格,还有让灵魂震颤的“文化过电时刻”。

文旅人的终极考题:

让游客把手机放进口袋。

真正的文旅爆款从不怕“无图可晒”:

在泉州听南音老艺人开嗓会忘记按录制键,在景德镇捏陶泥三小时顾不上看手机,在三星堆看到青铜大立人那刻,99%的人会选择放下自拍杆。

文旅的终极魔法,是让人心甘情愿把眼睛从6英寸屏幕移向6000年文明。

最后

文旅行业不需要更多“人肉三脚架集散地”,而需要能让人卸下滤镜的沉浸式剧场。

下次策划会不妨把“如何在照片墙火出圈”的议题,改成“怎么让游客回家后还能梦到这地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