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段子,告诫文旅和乡村圈的从业者们:
2019年作为阿坝屋基寨(原生态羌寨)产业孵化帮扶单位,为其注册“尔玛星空”商标(第43类),转头在新疆民宿线下课堂上掏心掏肺分享品牌命名秘籍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某位学员听完课反手注册了“尔玛星空”的35、39、41、42类商标,证书晒得比新疆烤馕还香。
原来知识的尽头,是给别人做嫁衣啊!
工商注册≠商标保护,
门牌号和地契能一样吗?
很多同行以为注册了“XX文化旅游公司”就能高枕无忧,这就像以为在村里立个门牌就等于拿到了宅基地证。
工商注册只是行政登记,商标才是品牌资产的“地契”。
那位新疆学员的操作堪称教科书:她根本不用来羌寨盖房子,只要握着广告营销(35类)、旅游服务(39类)的商标权,未来我们每卖出一份“尔玛星空”文创产品,都有可能要给她交“过路费”。
预警:工商执照是让你合法经营,商标证是让你独家姓“名”。
文化IP是金矿,
但没插界碑就是公摊面积。
“尔玛”在羌语里是“云朵上的子民”,属于羌族地区特有名称,这两个字承载着千年羌族的文化基因。
但当它变成某些人商标库里的待价而沽的代码时,就像把青稞酒装进工业流水线的易拉罐。
文化失了根,商业就成了一场大型Cosplay。
更荒诞的是,这位学员作为注册者既不在羌地经营,也不用羌族工艺,却能用法律合规的手段,把民族符号变成商业筹码。
同样,当“非遗传承人”还在手工打磨银饰时,“商标猎人”已经用复印机批量收割文化红利,这到底是谁的悲哀?
商标界的“圈地运动”,
该如何防守?
- 主要品类注册要趁早
别学我们只注册餐饮住宿类,文旅品牌天生自带“跨界基因”。
你今天做民宿,明天可能开发研学课程(41类)、设计文创产品(42类)、甚至搞旅游包机服务(39类),虽然最后我们也为“尔玛星空”扩展了其他主要品类的注册,但……
商标布局请参考俄罗斯套娃:核心业务是内核,衍生业务是外壳。
- 文化商标要加“防盗锁”
有条件可以主动申请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”,给诸如羌绣、碉楼、多声部民歌等地方特色文化符号装上防盗门。
- 定期监测比算命靠谱
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的商标查询系统,建议设为文旅人每日打卡点。毕竟在这个”商标抢注比网红打卡还勤快”的时代,品牌保护不是玄学,而是兵法。
别让商业逻辑绞杀文化伦理
此事最吊诡之处在于:从法律角度看,抢注者确实“合规”;但从文化伦理审视,这无异于把羌寨的火塘搬到吐鲁番盆地展览。
当商业游戏规则与文化原生逻辑产生撕裂时,我们至少应该守住底线——你可以合法地拿走一个名字,但永远偷不走名字背后的山河岁月。
- 最后忠告:
今天还在用“先做生意再补票”的逻辑搞品牌?醒醒吧!等别人把你的情怀注册成商标时,你连哭都得交版权费。
文旅振兴的牌桌上,愿你我都是紧握筹码的玩家,而非旁观别人收割红利的看客。
毕竟,守护品牌,就是守护我们安身立命的文化疆土。
每次在各个课堂上给大家聊产业化发展,都会说这个案例,目的就是提醒大家,产业发展不易,一定要保护好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