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旅项目十大伪命题:
当文旅人集体患上“创新妄想症”……

深圳乡建产业发展院

欢迎合作共赢!微信杨老师:Mr2_CHN

小红书/微博/视频号:文旅老法师


当文化骨相被整成了千篇一律的网红脸,AI讲故事、VR造情怀、数据算命、流量炼丹成了新必修课,我们是否该问一句:这些花式操作的尽头,究竟是文旅新纪元,还是集体自嗨的泡沫狂欢池?

解剖十大“伪命题”,专治各种打着创新旗号的文化整容术。

毕竟,当游客开始用“塑料感”形容一座千年古城时,文旅人,是时候放下美颜滤镜,聊聊怎么治本了。

1.万物皆可网红化:

文旅项目集体患上美颜依赖症。

当代文旅人似乎都中了抖音的蛊:

把千年古迹刷成荧光粉墙,在百年老街上空挂满塑料樱花,给传统戏曲演员套上发光皮卡丘头套。

当文旅项目开始比拼谁家打卡点更“出片”,就像整容医院比谁家下巴削得更尖——美则美矣,灵魂已死。

记住:游客要的是文化沉浸体验,不是换个城市当影楼背景板。

2.科技赋能=VR眼镜批发:

土大款穿高定西装的魔幻现场。

某些文旅项目对科技的理解,堪比乡镇企业家给拖拉机装劳斯莱斯车标。

斥资千万搞全息投影,结果画面粗糙得让观众集体眼疾;开发AR导览系统,最后沦为园区WiFi信号测试器。

科技本应是锦上添花,现在却成了皇帝的新代码——开发者自嗨,游客尴尬。

3.文化IP不是万金油:

生搬硬套终成四不像。

从敦煌飞天联名奶茶到三星堆青铜器雪糕,文旅IP跨界已进化成行为艺术。

某古镇硬把《山海经》神兽塞进江南园林,游客看着会喷干冰的九尾狐雕像,恍惚间以为穿越到了西游记主题洗浴中心。

文化IP开发不是连连看,强行组CP只会让文物气到诈尸。

4.沉浸式≠全员NPC:

群演比游客多的恐怖游轮。

当景区员工比游客还入戏,这就不是沉浸式体验而是大型社恐培养皿。

某影视城让保洁阿姨都穿着龙袍扫地,游客扔个垃圾都得三跪九叩。

真正的沉浸感应该像温水煮青蛙,而不是把游客扔进沸腾的剧本杀火锅。

5.夜经济不是灯光秀大比武:

霓虹灯下照不亮的空虚。

某些城市把“点亮工程”理解成给建筑物套LED秋裤,江面游船恨不得装成移动KTV。

当夜市沦为义乌小商品分市,灯光秀变成PPT动画展播,这种夜经济就像劣质烟花——炸得越响,散场后越显凄凉。

6.文旅界的Ctrl+C流行病:

抄作业连名字都懒得改。

某江南古镇刚靠汉服节出圈,全国立刻冒出300个“同款古镇”,连臭豆腐摊都要求店员穿曲裾深衣。

更魔幻的是某沙漠景区照搬海滨度假村模式,在骆驼驿站卖椰子冰沙。

文旅创新沦为复制粘贴大赛,结果就是全国景区集体患上脸盲症。

可深度阅读老法师之前的推文《千镇一面,文旅古镇的集体死亡游戏》

7.大数据算命:

Excel表格里长不出真需求。

某些文旅掌门人捧着用户画像当圣旨:“25-35岁女性偏爱ins风”,于是把百年书院改成粉红咖啡馆;“Z世代热衷国潮”,就逼着非遗传承人给油纸伞画奥特曼。

数据本是望远镜,硬被用成哈哈镜——照出来的全是变形扭曲的伪需求。

8.门票经济永动机:

把游客当ATM精算到毛孔。

某5A景区发明“分段式门票”:进门收一次,看古树再收一次,仿佛连厕所都要扫码支付观看“如厕文化展演”。

更绝的是某博物馆竟然计划推出“呼吸古文明空气”收费项目,美其名曰知识付费。

当文旅项目变成零和博弈,游客自然用脚投票——毕竟谁也不想当人形韭菜。

9.故事不够,神话来凑:

女娲补天都得来打工。

某新建文旅小镇为造势,硬说秦始皇在此打过麻将,朱元璋在这儿卖过炊饼;

更夸张的某温泉酒店宣称“杨贵妃在此泡澡”,结果被网友扒出温泉区去年还是养猪场。

虚构历史不可怕,可怕的是连自己都信了——建议直接申报《山海经》编撰基地。

10.政绩漂移症:

把文旅项目当俄罗斯方块玩。

领导视察时是民宿示范区,考察团走了变农家乐,审计组来了秒变生态保护区。

某文旅园五年内经历“宋城→电竞馆→康养中心→元宇宙基地”四重变身,改造成本够重建三个园子。这不是运营创新,这是用纳税人的钱玩变形记。

文旅人的终极灵魂拷问

当我们在会议室里高谈阔论“场景革命”“流量池运营”时,可还记得那个在黄山脚下安静编竹篾的老匠人?他手里的器物正讲述着最动人的中国故事。

文旅的真谛从来不在PPT的饼状图里,而在晨雾中的青石板路,在祠堂梁柱的雕花纹样,在阿婆端出的那碗滚烫豆花升腾的热气中。